苏尼特右旗以推动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,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,多措并举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,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全域旅游。
转变旅游发展方式。依托“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地”、“钱币石之乡”等文化品牌,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、整合、服务,形成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行业自律、企业自主的发展格局,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。一是全力打造乌兰牧骑品牌。充分发挥乌兰牧骑演出、宣传、辅导、服务功能,创新演出形式,通过赴国内外多地参加商演和学习交流,宣传推介草原民族文化。二是发展康养休闲产业。整合利用各种旅游资源,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了集旅游、住宿、餐饮、洗浴、娱乐、疗养、会务为一体的赛汉塔拉温泉大型旅游度假区,推动旅游和健康服务业发展,从2015年改造升级以来,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。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互动。积极创造企业参与互动点,集中打造“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地”、“钱币石之乡”、“骆驼文化之乡”、“中国草原—快骥之乡”等文化品牌,通过企业冠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办文化,在举办那达慕活动中,天眼天珠奇石文化传媒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了奇石交易会,交易额达110万元。
创新文化旅游产品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深厚积淀,大力弘扬草原文化、蒙元文化,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,构建全域旅游产业链。一是“饮食+文化推广”产业链。大力发展饮食文化,开发特色餐饮、肉食、奶食等品种,打造餐饮一条街,树立美食品牌。举办乌兰牧骑表演、业余乌兰牧骑文艺汇演、民族服饰展演等活动,传承民族文化。依托金色草原珍珠节、绿色巴彦敖包祭祀暨苏尼特王府那达慕、红色乌兰牧骑艺术节、银色骆驼文化节“四大文化旅游”主题活动,积极开展手工艺品、奇石、美术作品展览等,推动草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。二是“三街一馆”产业链。积极发展“奇石一条街、民族服饰一条街、手工艺品一条街、苏尼特群众文化馆”产业,全旗奇石经营户发展到98家,年营业额达1100多万元;民族服饰、手工艺品店40家,年营业额500多万元。三是文化基地产业链。有效整合“历史文化”、“生态文化”、“民俗文化”,建设以苏尼特王府为中心,包括毕鲁图庙、赛汉塔拉温泉、游牧文化园为一体的苏尼特草原游牧文化基地,广大游客在这里尽享生态观光、休闲疗养,体验民俗风情,带动了当地餐饮、住店和旅游商品业发展。
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。大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,实施“旅游+”项目,实现文旅互融、城旅互动、工旅互通、农旅互促、商旅互赢。一是“旅游+周边”。借助二连浩特市打造旅游全域化重点城镇机遇,加强区域间旅游市场的联合协作,整合开发旅游新线路,建成伊林驿站博物馆(二连)—脑木更山—赛汉塔拉温泉—苏尼特王府—浑善达克沙漠—国门(二连)黄金旅游线路,上半年,全旗接待游客11万余人,同比增长5%,旅游收入3500多万元。二是“旅游+乡村”。引导“牧人之家”转变经营理念,鼓励以合作社形式联合经营,扩大经营规模。邀请蒙古国专业厨师培训“牧人之家”从业人员,细化传统蒙餐种类,提高供给服务水平。联合旅行社、学校、景区,组织周末亲子游等活动,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。以建设家庭旅馆、家庭牧场,发展传统奶制品制作和弘扬马文化等为重点,投入100万元,重点打造了6处“周末·苏尼特”牧户体验点,体验游客达3000多人。三是“旅游+健康休闲服务”。有效利用温泉富含矿物质微量元素优势,投入86万元建成蒙医医院温泉疗术中心,预防、治疗风湿热、关节炎、腰腿疼痛等疾病,现已纳入使用医保定点单位,自去年冬季运营以来,接受康体旅游人数达50人次,进一步促进旅游市场繁荣发展。